English

不把一所薄弱学校带入下个世纪

1999-10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

1999年1月15日,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,当市长汤勇提出当年将撤并中小学97所之后,引起了一场争论。

东阳出过邵飘萍、严济慈、叶适、朱熹、陆游等一批鸿儒;今日东阳,“百名博士汇一市,千位教授同故乡”;恢复高考后,东阳已连续14年高考录取人数居全省第一。东阳素有“教育之乡”之美誉。但在过去,一度出现了村村办小学,乡乡建中学,“学校办到家门口”,全市中小学发展到1400多所,仅高中就有129所,成为开门办学的“巨大成就”。

但校网分散,教育资源浪费严重,虽然撤并后小学已从1990年的739所减少到1998年的335所,然而“一个老师,2张课桌,3个年级,4个学生”的现象仍存在。佐村镇岱溪村小学只有5个学生,三单乡楼基村小学仅6个学生,这样的学校谈何质量?

教育现代化必须合理调整校网布局。然而撤并未开始,争论却爆发:建校光荣,撤校是“败家子”行径,谁愿意做败家子?乡村干部不同意;学校在家门口方便,撤并后要翻山越岭去上学,家长不同意;更有人说,撤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?

撤并学校成为东阳难事。原红旗乡有3所初中,乡所在地塘下村因无初中,于1987年办了一所。为抢生源,该校提前10天开学。与之相邻的凤山乡石潭村初中为争生源,石潭村村民冲进塘下把所有课桌凳全抢走。塘下村出动全体村民,两个村差一点动了干戈……1995年,红旗乡和风山乡合并后成立北江镇,决定以石潭初中为基础,把楼西宅村初中并过来,楼西宅又不同意,为此,两个村发生了械斗……

撤并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。现任东阳市委书记汤勇说,不把一所薄弱学校带入下个世纪。为此,该市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发动,市里还与各乡镇签订撤并责任书。

宅口乡44个自然村,人口6000多,有学校5所,1999年的任务是撤并3所。只有12个学生的珊门小学要撤,干部和群众都想不通,担心路远,孩子小,到乡里上学不便。乡教育处主任曹齐华就把村主任王洪明和家长请到乡校参观。其实,各级政府都已考虑到撤并后的困难并作了妥善安排,如撤并后远道的学生就学困难,该市就提出寄宿制学校从山区办起,全市5个山区乡镇已开始实施,宅口乡校已成为示范性寄宿制学校。珊门村的现代化,使家长看到了住宿生活条件比村小学好得多,疑虑顿消。为保证周末学生回家的安全,市、乡政府或安排专车接送,或给学生发放交通补助。歌山镇山头金村离学校远,镇政府专车在周末接送;上村乡出资1万元给学生作交通补贴。

撤并是彻底改变教育面貌的契机,东阳决定3年内投入10亿元,消灭村办小学,实行“一乡一小学”,实行寄宿制。今年,该市投入3亿多元,在大规模撤并学校的同时,开始大规模建设新校舍,新开工工程25万平方米,这样的投入和规模在浙江历史上是空前的。

到8月底,该市已撤并中小学97所。撤并后小学向乡集中,初中向集镇集中,高中向城区集中。撤并后空下的校舍或租借或拍卖,资金又可用于教育,教育资源盘活了。画水高中并到东阳二中,原校址留给镇中心小学,原小学校址留给了幼儿园,各级学校都上了档次。撤并后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,全市26个乡镇教育处、12所高中、42所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已经或将在今年实现网络化,教委已开始在网上发文件发通知了。此外,撤并还使人事制度改革无法做到的缩编做到了。今年该乡的小学从5年制改为6年制,仅此就得增加教师600人。由于撤并后教师富余,该市今年只按正常进了100人,仅此一年就可节约人头费400多万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